从无名小卒到顶级毒品 ENVE的十年逆袭之路




俗话说:穷玩车架,富玩轮组。说起轮组中的那些豪物,ENVE可是一点都不比老王便宜,随便一对轮组就是两个iPhone X的钱。如果要从年纪上看,ENVE可以管老王(Lightweight)叫叔叔了,毕竟ENVE可是“00后”。那么ENVE到底是如何做到和老前辈们平起平坐的呢?

一群能上天的创始人



Jason Schiers作为ENVE的创始人,创业经历可以说是非常丰富了。最开始Jason创办了一家冲浪服饰公司开启了创业之路,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又创办和卖掉了很多公司。在创办ENVE之前Jason在拉斯维加斯经营一个小公司,为太阳马戏团生产安全保护装置,不过后来这家公司还是被卖给了一家投资机构。Jason也从事过碳纤维加工制造业,曾经和美国著名的NASCAR比赛(美国最流行的汽车赛事)打过交道,在一定程度上为ENVE的碳纤维技术打下了基础。后来Jason在Lew轮组公司(老司机应该听说过,08年的时候造出850g重的轮组,开价5000美元)担任副总裁,开发了一条碳纤维轮组的产品线,直到两年后Lew被MQC收购(后来又被Reynolds收购)。



▲早期的“EDGE”标志

创业多年的他早就察觉到碳纤维的前途无量,于是又着手创办一家公司—— Edge Composites,生产汽车用的碳纤维零件。这个风声走露没多久,Brett Satterthwaite和Taylor Satterthwaite两兄弟就找上门了。他们把Jason带到了他们的仓库——里面放满了单价超过5000美元的山地车,兄弟俩说Jason应该为这些山地车生做点零件。于是Edge Composites就诞生了(ENVE的前身),兄弟两也投入了大量资金,那是在2005年。



2010年另一位重量级人物加入ENVE,并且使公司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她就是Sarah Lehman。关于她担任CEO一职还有一段很有趣的小故事。当时她刚生完第三个孩子,准备回到原先的工作岗位上。某天她丈夫突然打电话说新公司的CEO不能上任了,她知道是时候该亲自出马了。读者可能会好奇了,这夫妻俩跟ENVE是什么关系呢?真相就是他们也是ENVE的投资人。走马上任的Sarah最初只是来帮助ENVE建立组织管理体系,不过后来却渐渐爱上了这个小公司,Sarah在这之前可是在安进公司(Amgen,全球生物制药巨头)工作的。



如果说一个公司做产品却没有懂产品的人,那肯定是耍流氓,Joe Stanish就是这个懂产品的人。Joe曾经是一位速降山地车专业选手,在Santa Cruz与其创始人Rob Roskopp一起合作过。后来他又跑去Rockshox做产品研发,并且帮助Rockshox把生产线转移到台湾。Rockshox被SRAM收购后,Joe又跑去Progressive Suspension当了几年的执行副总裁。



在Joe加入ENVE之前,公司的生产效率非常低,良品率低和库存积压等问题很严重。Sarah收集了很多关于生产线的数据,这让Joe在加入ENVE之后非常迅速地就完成了生产线的优化。

ENVE品牌故事



▲隔壁的Reynolds轮组

你们有没发现前面这3位来头都不小,接下来要说的首席工程师Kevin Nelson也一样是个厉害人物。Kevin从1997年就开始从事自行车行业,最开始在GT和Schwinn(现在这两个品牌都和Cannondale同属Dorel集团)工作,后来又在 Specialized工作了几年。不过Kevin还是想做自己的一些东西出来,于是他跳槽到Reynolds。没错,他就是在这里遇到了Jason并且开始接触碳纤维。不久之后Reynolds的加利福尼亚州办公室关门了,Kevin开始和Jason合作,可以算是ENVE的元老级人物了。

十年磨一剑

人都齐活儿了,下面就要开始搞事情了。最开始Jason只是在Satterthwaite兄弟的一个460平方米工厂里的小角落,颇有一种寄人篱下的忧伤。早期的ENVE轮组重点都放在重量和刚性上,直到他们在2009年见识过风洞这种神器之后才开始意识到空气动力学的重要性。当时团队就下定决心要与Zipp和HED.竞争,这对于一个刚起步没几年的小公司来说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于是他们决定融资。






“找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对于任何企业来说都是效率最高的方法,而ENVE就找到了Simon Smart(一位很重要的专家)。他们的相遇也是段子一般故事。ENVE的市场部经理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在机场的广告牌中看到了某支一级方程式车队的赛车,而车头的“维珍航空”logo让他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当时的ENVE是澳大利亚 Fly V车队的赞助商,而该车队背后的金主就是维珍航空,通过这微妙的关系,一级方程式赛车的空气动力学专家Simon Smart就和ENVE走到了一起,也就有了现在的SES(Smart Enve System)。

ENVE品牌故事



▲假装在开会

不过公司的发展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在SES上市之前ENVE无数次陷入资金困难。那段时期合伙人开会讨论的内容都是:你们谁有什么家当可以卖的吗?大家就算砸锅卖铁也要保证资金链正常运作。就靠着这种精神,ENVE的资金链从来没断过。



ENVE也有几次差点就把工厂转移到亚洲,但是在经过慎重考虑之后ENVE还是决定保留自己“美国制造”的特色。因为对于客户来说,这更像是一种品质的象征。其实像是把立这类的小件还是很多在亚洲生产的,然后送到美国贴标(手动滑稽)。



▲ENVE部分合作品牌

ENVE除了在专业竞赛领域大有成就之外,在手工定制领域也是风生水起。除了常年赞助NAHBS(北美手工自行车展)之外,更是和很多手工钢架品牌都有长期的合作,无论是性能还是逼格都深得人心。



和Lightweight一样,ENVE也难逃被收购的命运。2016年初,Mavic母公司Amer Sports以5000万美元(约合人名币3.3亿元)收购ENVE。不过被收购也不是什么坏事,大东家给ENVE修建了一个巨大的工厂,集研发、生产和销售于一体,耗资超过千万美元.

从无名小卒到无数车友心中的信仰毒品,ENVE只用了十年的时间。如果要问他们有什么秘诀,那大概就是老司机们创业自带“起步拉爆”的属性。


转自美骑网




0

全部回复 0

回复 登录 | 注册